《云南日报》头版报道鲁甸灾后重建成果
时间:2015-12-25 11:21 浏览量:11874 次
字体
    12月25日,由集团承建的鲁甸“8.03”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房和统建民房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值此重要节点,今天,《云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以《废墟上崛起美丽新家园》(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5-12/25/content_1028243.htm?div=-1)为题,报道了鲁甸灾后重建一年多来取得的重要成果,灾区成千上万户受灾家庭入住新居。  
全文转载如下:
    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手挽手、心连心攻坚克难,砥砺奋战——
    一栋栋别墅式民房布满山间,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向前;一个个集中安置点笑声朗朗,一户户人家正在喜迁新居……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场导致昭通、曲靖两市5县区17万户房屋倒损,百余万群众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0多万群众失去家园的破坏性地震。
    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建起新家园。
    在废墟上崛起,从阴影中走出。在整个鲁甸6.5级地震灾区,建起的不仅是安全美丽宜居的房屋,更是灾区干部群众擦干脸上的泪水,迈向新生活的生动画卷。
    “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要通过恢复重建,让灾区群众实现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大灾即大考。
    2014年8月20日下午,震后17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门听取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4年10月24日,震后82天,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明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震后100天,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和《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要多用身影指挥,少用声音指挥。”一年多来,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纷纷深入灾区一线“用身影指挥”。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对灾区干部群众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昭通、曲靖两市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会泽5县区组织万余名包保干部深入灾区一线“八包八保”,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确保受灾群众如期搬进新居。
    在鲁甸地震灾区主战场,为确保工期和质量,鲁甸、巧家两县开展了灾后重建“百日大会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建时间节点要求,按照每10天一个节点,拟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实行任务倒排、时间倒计、工期倒推、责任倒查,细化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全力以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度。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一年多来,灾区万余名党员干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全身心投入恢复重建。鲁甸县委办副主任余朝明,把地震中失去9名亲人的悲痛,化作灾后恢复重建的动力,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火德红镇恢复重建工作上;龙头山镇党政办主任沈亮才,其母亲在地震中遇难,还没来得及擦干眼泪,又一头扎进恢复重建工作中……像这样的感人事迹在地震灾区不胜枚举。
    “恢复重建结束之时,即是灾区脱贫之日。”灾区各级各部门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以受灾贫困乡、贫困村、贫困群众为重点,积极整合包村部门、帮户干部等力量驻村开展工作,实现恢复重建包保工作与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有效衔接,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灾后恢复重建中有你、有我、有他”
    一年来,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温暖,情注灾区,爱心涌动。
    “云南建工集团不愧为高原铁军,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立下了大功。”这是灾区干部群众由衷的感叹。记者多次在灾区采访时看到,从鲁甸县龙头山镇到巧家县包谷垴乡,从回龙湾安置点到灰街子保障房,再到火德红新集镇,处处闪动着云南建工集团建设者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团结拼搏的身影。
    据悉,今年9月下旬以来,在恢复重建任务最重的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云南建工集团选派了8个公司的450多名管理人员在施工一线指挥。集团还派驻2名正处级督导专员常驻鲁甸指挥部,督查工程进度。
    “不到100天的时间完成20多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不到50天的时间完成944户民房的设计、施工及封顶。”在时间紧、任务重,工期压缩一半的情况下,云南建工集团又一次刷新了高原铁军的速度。
    高原铁军速度背后凝聚着云南建工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龙头山镇的夏天骄阳似火,工人们备上藿香正气水防中暑。冬日的火德红镇十分寒冷,大雪冻住了水龙头,工人们用雪烧水洗漱。“只要受灾群众对住房满意,能够早日入住新居,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云南建工集团鲁甸指挥部指挥长林永福说。
    “学生和学校是灾区的希望。”灾后恢复重建中,为了让灾区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龙泉中学建立震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大对骨干心理教师的培训,辐射带动鲁甸县、巧家县灾区80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向龙头山镇龙泉中学派出研究生支教团,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成为鲁甸地震灾区的第一支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
    “灾后恢复重建,有你、有我、有他。”一年来,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温暖纷纷抵达灾区。省人民银行系统投资126万元援建的光明村活动场所已经竣工验收;省烟草专卖局捐资600万元援建的鲁甸县一中综合楼已投入使用;香港红十字会向鲁甸灾区633户受灾群众提供每户2万元的爱心援助……据省民政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27日17时,我省共接收鲁甸6.5级地震捐款86313.57万元。
    “不管山崩、不管地裂,我们和你在一起。” 这首由昭通籍人士创作的歌曲《我们和你在一起》在灾区干部群众中广为传唱。这首《我们和你在一起》,唱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在昭通本土公益组织安然公益联合会的组织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深入灾区一线,组织心理辅导、社工服务等志愿服务,在灾区帮助受灾群众重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的感人情怀。
    “倒下的是房屋,挺起的是不屈的脊梁”
    灾区干部群众铭记党恩、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在废墟上建起了新家园。
    “党和政府是我们的大恩人。”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1号保障房,八宝村黄泥坡社68岁的付廷巧老人动情地说。地震中家园被毁,一家人和乡亲们紧急转移到灰街子安置点。一年多来,党和政府发给各种物资帮助大家渡过难关,还帮助大家建好安全舒适的新房子,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地震无情人有情,乔迁新居谢党恩。”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安置点,一幅幅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和对联十分醒目,甘家寨的75户受灾群众已经集体入住田园风格的联体小楼。在巧家县包谷垴乡小营安置点,一排排风格统一的特色民居在废墟上崛起,100多户受灾群众纷纷入住新房温暖过冬。
    “地震带来了灾难,但恢复重建却带来了机遇。”在龙头山镇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24岁的受灾群众李燕住进了两层半的钢构房,还用一楼铺面开了一家小卖部。李燕说,地震以前她们家住在半山上,进村道路十分狭窄,生活十分不便。现在一家人搬到回龙湾集中安置点居住,房子修在公路边,水电路各种配套设施十分方便,只要把3万元的建房贷款还清,一家人的日子就不愁了。
    倒下的是房屋,挺起的是不屈的脊梁。震后一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真情帮扶下,在社会各界的倾情援助下,英勇顽强的灾区群众铭记党恩、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重树信心、重建家园。
    截至12月20日,昭通市重建户69029户全部开工,竣工68575户,占99.34%,已入住65173户,占94.4%。全市计划集中安置点45个全部动工,在建4个,完工41个,累计完成投资91.82亿元。会泽县城乡居民住房修缮加固总任务数21936户,目前已全面完成。全县民房拆除重建总户数为11839户,已全部开工,竣工11458户。全县涉及245户“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民房拆除重建,目前,已入住220户,正在建设25户,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震后一年来,一栋栋民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安置点在灾区建成,一所所学校、医院等重大民生工程如期投入使用,地震灾区成千上万户受灾家庭纷纷入住新居,开始新的生活。

记者:
摄影:
责任编辑:
微信扫一扫看文章